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

考試過後~~~

相信大人也不喜歡被比較!!

經常被比較,孩子的心會"傷痕累累"!!

所以,總是跟孩子們說~~~考試!!... ...

分數比上次,對於用功讀書的你是一種肯定,
你的讀書方式對了,你的讀書態度對了,你真的學會了... ...。
分數比上次,對於用功讀書的你是一種提醒,
你疏忽了什麼? 你讀書的方向是否正確? 你學習態度是否變得鬆散粗心大意?
還是,你沒真的學會需要補救?  ... ...
如果是因為不用功,那找出原因,是電腦玩太多? 電視看太多?  靜不下來? 容易分心?
上課不專心? 聽不懂,不敢發問?  ... ... "對症下藥"才能進步!!



對於老師來說,考試是一種教學診斷,孩子是粗心錯的多,要提升他的專注力!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孩子是不會 不懂的多,要做補救教學!!
 太多孩子在同一類型的地方錯了,老師要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,改變方式讓孩子易懂!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所以,跟自己比就好!! 找出自己會錯的原因!!
要努力做到的是~~~
下次再挑戰這樣的題目,我會做對!!
這種努力"求甚解"的精神,才是師長們要的。

跟自己比!! 不要跟別人比!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拿手足互相比較的代價        作者:詹志禹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3-05 親子天下雜誌45   

某日,有位家長苦惱的問我說:「我那兩個孩子經常跑來互相告狀,怎麼辦?」
我試探性的問說:「你是不是常拿他們之間做比較?」
他說:「對!我希望他們互相學習!」
我說:「還好!你沒有懲罰比輸的那一個,否則,他們不只是互相告狀,還會互相視如寇讎!」

沒進步反壞了手足之情

根據調查(註),台灣地區的孩子約有七成曾聽父母說過手足比較的話語,最常出現的比較是「學業表現」和「行為規矩」,並且要求劣者要向優者學習,例如:「你為什麼不學學你哥哥」、「你要多跟姊姊學習」、「弟弟的功課表現這麼好,為什麼你不行」、「你就是不多學學你妹妹,才會功課表現不好」等。孩子被比較之後,無論輸贏,都感覺不好:比贏的人多半覺得尷尬、難為情;比輸的人大多覺得生氣、不公平。比贏的愈是洋洋得意,比輸的愈是羞愧生氣,手足感情愈是破壞無遺。

俗話說:「人比人,氣死人。」手足比較中,比輸的孩子為了維護自尊、爭回面子,最常採用的策略不是見賢思齊,而是告狀。因為見賢思齊意含承認自己不如別人,而告狀意含否認別人比自己好,所以,前者會威脅自尊,而後者可以保護自尊。見賢思齊是聖人的言論,至少需要三大條件:第一,比較的標準受到接納;第二,比贏的人受到比輸的人認同;第三,比輸的人既謙虛又具有自信。許多父母自己都做不到見賢思齊,卻想像孩子做得到?

有些孩子即使不告狀,而顯現出更努力的樣子,心裡面也並非「見賢思齊」的心情,而是想擊敗對手,結果就形成了競爭的關係。有些父母也許真的是想利用手足競爭的關係去激勵孩子,但是,競爭的潛在代價就是:手足之間互相「不爽」,手足關係逐漸疏離或反目。

… … …(智慧財產權所以未能全篇分享)… …

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比較

有時候,孩子從學校回來,可能帶著悲傷的眼神告訴你:「老師和同學都問我說,為什麼姊姊的成績那麼好,但是我的成績那麼差!」有智慧的父母,這時還要協助孩子頂住學校壓力,堅定的告訴他:「不要和姊姊比,你們年紀不一樣;不要和任何人比,每一個人都不一樣。你只要和自己比,今天有比昨天進步,這個星期有比上個星期進步,今年有比去年進步,你就是好孩子。」

孩子也可能受到文化浸染,自己開始不知不覺的和別人做比較,或者有一天從學校回來哭喪著臉告訴你說:「今天演講比賽,我輸給小明了。」這時,父母可以試著幫助孩子把比較的尺規打彎,例如回應說:「你會猜拳對不對?石頭贏剪刀,剪刀贏布,布贏石頭,比來比去,你覺得誰最厲害?演講比賽,你輸給小明;繪畫比賽,小明輸給小英;下棋比賽,小英輸給你,你覺得誰最厲害?」

總之,人際比較弊多於利,父母要珍惜每個孩子的獨特性,不求見賢思齊,但求各有特色、日有進步,鼓勵孩子欣賞自己並欣賞別人,避免將人際比較強加於孩子身上,尤其要避免偏袒與懲罰輸家,而且要排拒外人無端強加於孩子身上的比較,然後協助孩子對社會比較的尺規進行檢視、批判、轉向和多元化,讓孩子最終能夠超越社會比較。註:《 家中手足比較訊息與手足關係之研究—以學業表現為例》呂信慧(2002)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,未出版。





沒有留言: